“焦虑型人格”成都市病?专家支招破解“精神内耗”
(记者XXX报道)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越来越多人被“焦虑型人格”困扰——过度担忧、反复纠结、对小事易产生灾难化联想。心理学专家指出,这类问题已非个案,而成为亟待关注的“心理亚健康”现象。
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数据显示,过去三年因焦虑情绪就诊的年轻群体增长40%。“他们常陷入‘如果…怎么办’的思维循环,连发微信都要反复检查标点符号。”心理医师李敏表示,这类人群多伴有睡眠障碍和肠胃问题。
如何打破焦虑困局?专家建议分三步走:首先通过正念冥想训练“聚焦当下”,截断负面联想;其次建立“焦虑笔记本”,将虚无担忧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;最后尝试“暴露疗法”,例如故意发送有错别字的信息,逐步降低敏感阈值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适度的焦虑实则是进化赋予的预警机制。“关键不是消除焦虑,而是学会与它共处。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伟强调。目前,国内多个城市已试点“社区心理驿站”,为居民提供免费焦虑管理课程。